跳转到内容

Talk: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(貝多芬)

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。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條目里程碑
日期事項結果
2022年8月20日同行評審已評審
同行評審本條目已經由維基百科社群同行評審並已存檔,當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條目的資訊。

同行評審[编辑]

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(貝多芬)编辑 | 讨论 | 历史 | 链接 | 监视 | 日志
评审期:2022年7月21日 (四) 13:36 (UTC)至2022年8月20日 (六) 13:36 (UTC)
下次可評審時間:2022年8月27日 (六) 13:37 (UTC)起

新條目,補足貝多芬作品一塊,同時也是重要的大提琴作品。編者將英語維基的三個條目(包括第3號奏鳴曲的英維GA)合併成一個條目寫作,主要是考慮到其餘條目的內容顯有不足,且合併寫作更便於「錄音」一節。一般音樂家錄製這五首作品,常見全本錄製,這些錄音作品也更經常被提出討論。是以這樣的條目呈現方式,有助於錄音部分的紀錄。59cond12留言2022年7月21日 (四) 13:36 (UTC)[回复]

@59cond12 感谢贡献,但有(?)疑問
1. 标题是否要更改至“大提琴奏鸣曲 (贝多芬)”?个人觉得后者比较常用,且大部分弦乐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。
2. 来源11有一个引用错误。
另外,敝人找到一个博士论文,可以参考[1]。--QiuLiming1留言2022年7月24日 (日) 03:51 (UTC)[回复]
@QiuLiming1敬謝指教,回覆如下:
  1. 名稱的問題,我的看法已經在條目「名稱」一節闡明,鍵盤為弦樂器伴奏(助奏),那是Baroque時期以前的事情,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時代是完全相反的情形。論全名,是「附有弦樂器伴奏的鍵盤奏鳴曲」,怎麼簡稱也不應該以弦樂器來簡稱,這就是所謂「罔顧實際音樂內容」是也。另外一點,鋼琴合作(collaborative piano)在美國已經是行之有年的專業學門,不宜將之稱為「伴奏」。我當然也曉得,一般稱為大提琴奏鳴曲,或者小提琴奏鳴曲,這是很常見的,甚至英語維基的貝多芬第3號奏鳴曲也是這樣命名,但我仍選擇尊重貝多芬的原意(請參考此圖所示之作品標題)。若社群仍認為條目的命名方式應該將錯就錯,我會尊重,但我的意見已經表達如上。
  2. 已修正,謝謝!
  3. 感謝您提供的參考資料,我會看看有沒有可添加的內容。59cond12留言2022年7月24日 (日) 09:55 (UTC)[回复]
    既然如此,我也尊重阁下的意见,但是我主要担心是是否有人会这样搜索。--QiuLiming1留言2022年7月24日 (日) 15:34 (UTC)[回复]
@59cond12我对录音表格有两个疑问,℗和©代表什么?“演出者1/演出者2”为什么不总是“大提琴/钢琴”或“钢琴/大提琴”?--Kcx36留言2022年7月26日 (二) 15:56 (UTC)[回复]
@Kcx36這些符號都是唱片資訊的一部分,就我理解,©一般指出版年,℗則是有聲資料的錄製年。大廠經常可見將過往的錄音集結重發,這時會有℗遠早於©的狀況,故皆列出。至於演出者的部分,或許統一較好,我會再做修改,感謝提醒。59cond12留言2022年7月26日 (二) 19:38 (UTC)[回复]